原子层沉积微通道板的研究进展 | |
其他题名 | Research Progress of Atomic Layer Deposited Micro-channel Plate |
郭俊江1,2,3; 朱香平1,2![]() ![]() ![]() ![]() ![]() | |
作者部门 | 特种光纤材料及器件研究中心 |
2020-02-10 | |
发表期刊 | 材料导报
![]() |
ISSN | 1005023X |
卷号 | 34期号:2页码:03080-03089 |
产权排序 | 1 |
摘要 | 微通道板(MCP)是光通讯和光电子技术领域实现电子倍增和信号放大的核心器件,其性能提升主要包括提高增益、延长寿命和降低暗计数。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商品化微通道板仍是基于传统铅硅酸盐玻璃经氢还原工艺制备的。尽管经过四代玻璃组分和制备工艺优化,MCP增益可达103,寿命为0.3 C/cm2,暗计数为0.25 events/(s·cm2),但由于玻璃组分和复杂制备工艺的限制,其离子反馈、背景噪声很难进一步降低,增益也无法大幅提升。鉴于此,近10年来科研人员提出并完善了新的解决方案——利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硼硅酸盐玻璃基板孔内制备导电层和二次电子发射层等功能层,从而获得具有导电和电子倍增能力的微通道板。这种新型原子层沉积微通道板(ALD-MCP)有效避免了基板玻璃材料对其性能优化的制约,实现了基板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独立设计,能够显著提高微通道板的综合性能。经过一系列尝试,国际上已开发出性能远优于传统MCP的ALD功能层:以Al2O3/ZnO、Al2O3/W或Al2O3/Mo为导电层,MgO或Al2O3为二次电子发射层的ALD-MCP增益已达104,暗计数降低至0.078 events/(s·cm2),寿命提升至7 C/cm2,但是其性能稳定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还需要在提高沉积效率、优化调控功能层性能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功能层的组成和微通道板的性能两方面归纳、梳理了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微通道板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并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
关键词 | 微通道板 原子层沉积 功能层 增益 寿命 |
DOI | 10.11896/cldb.18110031 |
收录类别 | EI ; CSCD |
语种 | 中文 |
CSCD记录号 | CSCD:6710151 |
EI入藏号 | 20201208313072 |
引用统计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opt.ac.cn/handle/181661/93320 |
专题 | 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郭俊江,朱香平,许彦涛,等. 原子层沉积微通道板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2020,34(2):03080-03089. |
APA | 郭俊江.,朱香平.,许彦涛.,曹伟伟.,邹永星.,...&郭海涛.(2020).原子层沉积微通道板的研究进展.材料导报,34(2),03080-03089. |
MLA | 郭俊江,et al."原子层沉积微通道板的研究进展".材料导报 34.2(2020):03080-03089.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原子层沉积微通道板的研究进展.pdf(7593KB) | 期刊论文 | 出版稿 | 限制开放 | CC BY-NC-SA | 请求全文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郭俊江]的文章 |
[朱香平]的文章 |
[许彦涛]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郭俊江]的文章 |
[朱香平]的文章 |
[许彦涛]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郭俊江]的文章 |
[朱香平]的文章 |
[许彦涛]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