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CAS
一种300kV纳秒脉冲发生器 | |
其他题名 | 一种300kV纳秒脉冲发生器 |
刘毅; 夏连胜; 谌怡; 王卫; 张篁; 杨安民; 刘云龙; 潘海峰; 章林文; 邓建军 | |
2014-12-31 | |
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
公开日期 | 2014-12-31 |
授权国家 | 中国 |
专利类型 | 实用新型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300kV纳秒脉冲发生器。所述的300kV纳秒脉冲发生器由十六个单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交叉层叠构成,每个单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包括陶瓷固态平板传输线、GaAs光导开关、激光二极管触发系统、高压二极管以及无感陶瓷电阻负载。所述的十六个单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紧凑地布局在平台上,构成300kV纳秒脉冲发生器。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十六倍于单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输出电压幅值的脉宽为纳秒量级的短脉冲高压输出。实现削弱单级Blumlein脉冲形成线间的电路耦合和电磁耦合。 |
其他摘要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300kV纳秒脉冲发生器。所述的300kV纳秒脉冲发生器由十六个单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交叉层叠构成,每个单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包括陶瓷固态平板传输线、GaAs光导开关、激光二极管触发系统、高压二极管以及无感陶瓷电阻负载。所述的十六个单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紧凑地布局在平台上,构成300kV纳秒脉冲发生器。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十六倍于单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输出电压幅值的脉宽为纳秒量级的短脉冲高压输出。实现削弱单级Blumlein脉冲形成线间的电路耦合和电磁耦合。 |
主权项 | 一种300kV纳秒脉冲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生器包括十六个单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单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含有陶瓷固态平板传输线、GaAs光导开关、激光二极管触发系统、无感陶瓷电阻负载、高压二极管;其中,激光二极管触发系统由激光二极管驱动器和激光二极管组成;两根陶瓷固态平板传输线上下重叠设置,GaAs光导开关电极两端分别连接在其中一根陶瓷固态平板传输线输入端的两个电极上,陶瓷固态平板传输线输入端的两个电极,一个经高压二极管接输入高压端,一个经长导线接输入接地端;第一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的输出高压端与最后一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输出接地端之间连接有无感陶瓷电阻负载;激光二极管触发系统设置在GaAs光导开关正上方;所述的十六个单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固定在平台上,各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在输出端逐级层叠,相邻的单级平板Blumlein脉冲形成线输出端之间层叠交叉成一定角度。 |
申请日期 | 2014-07-11 |
专利号 | CN204068756U |
专利状态 | 授权 |
申请号 | CN201420382670.X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8756U |
IPC 分类号 | H02M9/00 |
专利代理人 | 翟长明 |
代理机构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
文献类型 | 专利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opt.ac.cn/handle/181661/46653 |
专题 | 半导体激光器专利数据库 |
作者单位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毅,夏连胜,谌怡,等. 一种300kV纳秒脉冲发生器. CN204068756U[P]. 2014-12-31.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CN204068756U.PDF(528KB) | 专利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请求全文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毅]的文章 |
[夏连胜]的文章 |
[谌怡]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毅]的文章 |
[夏连胜]的文章 |
[谌怡]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毅]的文章 |
[夏连胜]的文章 |
[谌怡]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