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CAS
一种聚焦扫描型光电倍增管 | |
其他题名 | 一种聚焦扫描型光电倍增管 |
刘虎林![]() ![]() ![]() ![]() ![]() ![]() ![]() ![]() | |
2018-12-21 | |
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公开日期 | 2018-12-21 |
授权国家 | 中国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产权排序 | 1 |
摘要 | 为解决激光雷达实际探测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焦扫描型光电倍增管,通过在光电倍增管的真空容器内设置聚焦系统、扫描系统以及位于聚焦系统的焦点处的电子倍增器集群,使不同电子倍增区域按时序接收信号电子进行倍增与输出,从而使得同一电子倍增区域有足够的电子倍增、电子输出以及性能恢复时间;由于电子倍增器集群的组成单元个数为数十个或者上百个,因此在电子倍增器集群被有效利用时,光电倍增管的采样频率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数十倍或者上百倍,最高可以提升至数十GHz的数量级。 |
主权项 | 一种聚焦扫描型光电倍增管,包括真空容器、光学输入窗、光电阴极、电子加速电极、阳极以及用于向光电阴极和阳极供电的供电电极;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真空容器中部的聚焦系统、扫描系统、电子倍增器集群,以及用于向所述聚焦系统、扫描系统、电子倍增器集群供电的倍增管加速及聚焦供电电极、扫描系统供电电极、电子倍增器集群供电电极,和用于支撑固定聚焦系统、扫描系统、电子倍增器集群的支撑柱; 所述聚焦系统靠近所述电子加速电极设置,用于将电子进行汇聚,使得电子束束径小于构成所述电子倍增器集群的电子倍增器件输入面尺寸的1/5;聚焦系统的渡越时间弥散小于100ps; 所述扫描系统用于改变聚焦后电子束的运动方向,使得聚焦系统出射的电子束运动至指定电子倍增区域; 所述电子倍增器集群设置在聚焦系统的焦面处,用于接收聚焦系统出射的电子束并产生倍增电子;同一电子倍增区域所接收电子束的时间间隔应为器件恢复时间的50~100倍; 所述电子倍增器集群产生的倍增电子束被所述阳极收集; 所述真空容器上预留有电极引线和金属线; 所述倍增管加速及聚焦供电电极、扫描系统供电电极、电子倍增器集群供电电极均通过所述电极引线与器件外部的供电电源相连; 所述阳极用于收集电子倍增器集群所产生的倍增电子束,阳极的信号输出引线与多路信号读出系统相连; 所述聚焦系统、扫描系统、电子倍增器集群、阳极的中心共轴。 |
授权日期 | 2018-12-21 |
申请日期 | 2018-07-11 |
专利号 | CN201810759342.X |
语种 | 中文 |
专利状态 | 申请中 |
申请号 | CN201810759342.X |
PCT属性 | 否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5434A |
IPC 分类号 | H01J43/06 |
专利代理人 | 杨引雪 |
代理机构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文献类型 | 专利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opt.ac.cn/handle/181661/30893 |
专题 | 热控技术研究室_其它单位_其它部门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虎林,徐向晏,李学龙,等. 一种聚焦扫描型光电倍增管. CN201810759342.X[P]. 2018-12-21.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201810759342X.pdf(1795KB) | 专利 | 限制开放 | CC BY-NC-SA | 请求全文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虎林]的文章 |
[徐向晏]的文章 |
[李学龙]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虎林]的文章 |
[徐向晏]的文章 |
[李学龙]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虎林]的文章 |
[徐向晏]的文章 |
[李学龙]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